庆隆舞已经被点播     发表评论      下载视频
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庆隆舞

解释
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舞蹈


特点
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

记载
《竹叶亭杂记》

目录
1舞蹈简介
2史料记载
3历史沿革
折叠编辑本段舞蹈简介
庆隆舞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庆隆舞喜起舞和扬烈舞,源于莽势舞。乾隆年间命此名。用于宫廷内元旦、万寿节、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举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与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规模颇大,包括乐器伴奏多达百人。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据清史有关记载:"乾隆八年奏定:筵燕各顶舞各色,莽势总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它说明, 庆隆舞是满清贵族进关后,把满族民间舞莽势化为宫廷乐舞的一种新的样式。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述:"庆隆舞,每岁除夕用之。以竹做马头、尾,彩饰之,如戏中假马者。一人屣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身著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高骑者弯弓射。旁有持红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高跷者逐此兽而射之,兽应弦毙。人谓之射'妈狐子',此象功之舞也"。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清代宫廷队舞又叫《庆隆舞》,初名《蟒式舞》、《玛克式舞》,乾隆八年(1743年)定名为《庆隆舞》。

《庆隆舞》本系满族传统舞蹈,入宫后用于皇帝宴飨巡酒。据《清史稿?音乐志》载:《庆隆舞》由《扬烈舞》和《喜起舞》两部分组成。《扬烈舞》在前,由32名艺人扮成野兽,黑黄各半,全戴丑面具,跳跃掷倒,象野兽一样狂舞。另有8名艺人扮作猎人,身上携箭,踩高跷,骑假马,象征八旗人。先由一名猎人发箭,弓弦响处,一只 野兽 应声倒下,其余野兽表示驯服,象征武功之成。这是表现满族骑射狩猎生活的传统舞蹈之一,分为远望、追踪、行围、神功、猎成五个段落,主要有响箭、舞刀等20多个动作。

《扬烈舞》后是《喜起舞》,属于文舞,是以双人舞为单元的集体舞。

由文武大臣朝服入殿,两人叩头对舞,舞毕叩首而退。一般是18名、20名或22名大臣依次轮换表演,另有歌唱者13人,器乐伴奏者66人。

清廷极为流行《庆隆舞》,每年腊月,大臣们在礼部排练,除夕为皇帝表演。不仅诸王、大臣要跳,就连康熙也曾在孝惠皇太后七旬大寿时亲自跳《蟒式》敬酒。根据传世的《东海蟒式总歌诀》可知,其内容分为起式、穿针、摆水、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盘龙、蟒怪出洞、大圆场九折。故宫现藏有清《庆隆舞》图,队列整齐,规模宏大。从清人汤右曾康熙三十三年(1694)观看礼部排练所写《蟒式歌》来看,几乎把所有音乐、舞蹈、杂技都包括进去了。
大家都在搜:
本文网址是: http://www.mingzuwu.com/v/1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