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脚舞已经被点播     发表评论      下载视频
踏脚舞,是少数民族回族独有的一种舞蹈和攻防技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回族同胞所独有的一种舞蹈和攻防技能,是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乡间文化。目前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流传着少数民族回族踏脚。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踏脚舞

分类
舞蹈


实质
乡间文化

来源
宁夏回族自治区

目录
1起源
2相传一
3相传二
4内容
5获奖
6文化保护
7现况
8踏脚舞抢救与挖掘
折叠编辑本段起源
踏脚,又称"弹腿",起源于东汉,后经阿拉伯商人通过唐代丝绸之路流传到陕西回族民间,是一种集娱乐、舞蹈、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折叠编辑本段相传一
相传,清顺治年间(1644年),陕西渭南地区南菜园子有一位马志勇的回族青年,天生残疾,没有双手,靠讨饭度日。有一次,他在讨饭土中,被遭到一群无赖青年围攻毒打,伤势严重,被一位过路人相救。这位过路人向马志勇传授了一套用脚防身的功夫--"弹腿"。这套用脚防身的武功运用双脚发明了"左右飞转"、"腾空斜刺"、"前蹬后扫"、"灵巧关门"、"跛脚平蹬"、"上突下防"等十多种招式。从此,"弹腿"这一运动在渭南菜园子回族群众中流传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群众把"弹腿"改为"踏脚"。1871年,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清廷为"百年之安",孤立、削弱和限制回回,在刀逼棍呵之下,大批关中回民离开了故土家园。清廷将新的回民聚居点选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远离城市、道路要冲。在宁夏泾源县,安插了老弱病残的关中回族同胞两万多人。这些背井离乡的关中回民中,不少男人都曾经在军队中生活过,身上都带着武艺。他们多用的是"弹腿"功夫,后来改称为"踏脚",扫、转、踏、踢起来,杀伤力颇大。败了仗,但身上的功夫还在;离开了故乡,但祖辈留下来的拳勇之气犹存。这样,踏脚舞从关中迁徙到了宁夏泾源县。

折叠编辑本段相传二
传说唐"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请波斯军平定内乱,留波斯军驻足长安,波斯军队的军营门前都扎有花门,在花门前习武练兵。练兵休闲之际,波斯军人在娱乐中表演一种舞蹈艺术,长安人观看后称为"花门踏脚"。后来,由于军队全为男性,这支军队要求回家,但因路途不便,朝廷也有意留其在长安安家落户,就在庙会中为军人选了妻。"回回"军人选长安汉女为妻后,大批伊斯兰人在这里建家立业,传教习武,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南拳北腿"。泾源县园子村回族就是当时从陕甘一带迁徙而来的。从此,踏脚舞也随之传承下来。历史上,回族由于受历代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的歧视压迫、文化上的封锁,加之宗教上有"禁乐"的束缚等,使回族的歌舞得不到发展,而对"崇尚习武"却极为提倡。早年,"踏脚"作为武术运动有完整的套路,攻击性很强,如平踏、后转踏、扫腿裹脚、顶脚、高转踏、连环转踏、顶腿、跛脚踏、后关门、燕式跳踏等。在回族习俗中,习武的男青年在沐浴礼拜之前,先打上一套拳脚,活动筋骨后,再去沐浴做礼拜。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
踏脚舞,是舞蹈、是武术、是民俗,是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乡间文化

踏脚舞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回族同胞所独有的一种舞蹈和攻防技能。"手是两扇门,全凭脚打人",踏脚舞正是以发挥腿脚的踢弹功能,用来攻击对方或是防守的。如今,踏脚舞对练已转变成为一种纯粹的民间娱乐活动。而日常生活中,人们踏脚时会遵循一些简要的规则:只准踏,不准踢;只准动脚,不准动手;踏脚时,不准任何人在脚底钉钉子;不准有意伤害对方的要害部位;如果无意中踏伤对方,对方包括家人都不能责怪;如果甲方把乙方踏倒,要立刻停止,等对方站起后再踏,不允许乘人之危袭踏对方。农闲时节,泾源县的男人们聚在一片宽阔的土地上,一对一,一对二,或是一对三,甚至还有家庭与家庭对踏。多是年轻人踏,老人在旁看,看到有失误之处,就上前点评,而孩子们多在一旁看,边看边学。一代代的,就这样传了下来。

折叠编辑本段获奖
1989年,在第四届自治区民族运动会上,踏脚舞被列为表演项目,获得表演类金奖。之后,在第四、五、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得金奖两次、银奖一次。2007年,11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八届民运会上,又将作为少数民族回族唯一的舞蹈在开幕式上表演。宁夏也确定其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的表演项目。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伊斯兰国家和地区舞蹈专业人士前来考察学习,《世界伊斯兰报》在阿拉伯国家广泛宣传,认为宁夏泾源县回族踏脚舞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是世界独有的伊斯兰文化舞蹈艺术。踏脚舞从此蜚声海内外。在2003年的全国民运会上获得二等奖。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保护
踏脚舞简便易学,融健身和娱乐于一体。"踏脚"是流传于宁夏南部山区泾源县回族群众中的民间健身活动,舞蹈通过"踢、踹、踏、蹬"各种舞蹈动作,展现了宁夏回族群众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和崇尚习武的民间风俗。2004年,"踏脚舞"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银川十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其改编为学生特色体育健身操,具有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

1986年,泾源县政府组成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调研小组,在调查中发现有流传在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一百多年历史的原始武术性舞蹈踏脚。自此,该项目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1989年7月,踏脚舞参加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金奖。

泾源踏脚舞让世人重新认识到了回回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与魅力之所在。

当前,对踏脚舞在回族中的影响还是表面的研究。回族为什么要踏脚?什么场合踏脚?古代踏脚穿的是什么服饰?在表演踏脚舞时采用的是哪些音乐?等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人员,需要进行大量的宁夏回族踏脚亟待传承民族特色宁夏少数民族美女夏回民族旅游回族民族风光族踏民族研究踏脚民族风光脚亟民族音乐亟待民族研究待传民族电影土特产

流传在宁夏泾源县的少数民族回族踏脚,亦武亦舞,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健身运动的竞技性及舞蹈表演的观赏性,自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以来,一直被大会列为表演项目。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这块少数民族回族传统文化瑰宝亟待发掘保护,加以传承普及。

1985年,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协联合开展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泾源县也如火如荼开展了对当地谚语、歌谣、民间故事开始了搜集和编辑。"当时知道香水镇园子村有踏脚这样的少数民族回族竞技项目,之前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普通的民间竞技项目来收集,并没有想过它竟然蕴涵着如此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时任泾源县文化馆调查组成员之一的李光辉如是说。 1987年,李光辉和文化馆的其他4名工作人员,来到泾源县香水镇园子村开展"三套集成"工作,从事舞蹈艺术的他在观看了当地村民踏脚的表演时,发现踏脚刚柔相济,有很强的竞技性和表演性,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踏脚不仅仅是当地少数民族回族的一种娱乐竞技活动,其背后还有少数民族回族文化蕴涵其中。踏脚是从汉、唐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回族攻防武术,在宋代走向兴盛。由于清王朝镇压少数民族回族起义,陕西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回族流亡者将踏脚带到了泾源县园子村,成为了该村特有的一种健身强体的竞技运动项目。

李光辉说,表现踏脚体育运动的踏脚舞,是一千多年前从西域流传到中国的,成为少数民族回族唯一的民族舞蹈。相关专家在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踏歌图》里,发现了描述陇上人家踏脚娱乐的情景。并在大量的普查与历史资料研究中,发现当前全国只有泾源县园子村还传承着这种少数民族回族民族艺术,其他地方都已经失传。

随着对踏脚的发掘研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种当地人的竞技运动,更主要的是传承着少数民族回族特色的一种民族文化。于是对踏脚越来越重视起来,逐步开发起其舞蹈表演的特性。

折叠编辑本段现况
少数民族回族传统踏脚呼唤后来人

2006年泾源县旅游局对该村进行普查,会表演"踏脚舞"的有870人,其中,20岁至50岁之间的青壮年只有451人。

"我本来在河南某皮革厂打工呢,上个月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说要我回来参加民运会开幕式,于是我就辞了工作赶回来排练了。"园子村村民、当地有名的"脚王"马军文说。

据了解,这些代表着宁夏少数民族回族,准备为民运会开幕式表演的演员们,有些在陕西卖羊肉泡馍、有些在河南作铲皮匠、有些在山西挖煤,只是在需要表演时才回来排练

由于经费紧张,泾源并没有成立专业的踏脚舞表演队伍,每当有重要的表演任务时,就会把这些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召回,等表演结束后他们再出去重新找工作。而由于表演的特殊性,村民们缺乏舞台表演艺术素养,演员选择的局限性很大。

"我们只有26名演员,一个后备都没有,这些演员基本上都是合作了很多年了,每次有任务就只能叫他们,如果出现意外,需要重新挑选演员,就得从头培训。"现任踏脚舞表演队教练兼演员的李光辉告诉记者。没有后备人才,对踏脚舞表演以及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据园子村村民回忆,上世纪70、80年代,踏脚还在该村风靡一时,几乎人人都会,每天吃完晚饭,村民们都成群结队到各个生产队里比赛。当时的踏脚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成为园子村村民茶余饭后的一项娱乐活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村里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选择了出外打工赚钱,村里只剩下了老人和一些妇女,踏脚这项传统的文化活动难以普及。"现在人比原来有钱了,文化活动也多了,踏脚的人越来越少了。"马军文遗憾的说。由于踏脚舞是一种群传方式的舞蹈,没有舞谱记载,只能在集体表演中才能学会这种舞蹈。会踏脚的人少了,能学会的人也就越来越少。目前,36套表演动作仅流传下来12套较为简单的动作。

折叠编辑本段踏脚舞抢救与挖掘
2004年,踏脚舞蹈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工程试点项目。

据了解,泾源县为保护这种世界独有的伊斯兰文化舞蹈艺术也做了大量工作,制定出台了 《少数民族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积极普查抢救,通过发放扶贫牛、救济款、对老艺人购买医疗保险等措施解决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的生活困难,还在一些中小学里开设了踏脚舞课程,并计划于2008年成立专业的"踏脚舞"表演队,挽救这项濒于失传的艺术。

"拯救踏脚舞艺术必须从学生抓起,虽然在一些中小学开设了课程,但执行起来很难。"李光辉说,由于踏脚毕竟有一定竞技性,而小学生自制力本就很差,打闹流血肯定会发生,而中学生本就课程紧张,学习热情不高,普及起来很有难度。

泾源县旅游局局长、宁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咸国英介绍,有专家在考察泾源旅游资源时提到,希望能把踏脚舞作为一项民族文化艺术安排到各旅游景点中,这不仅可以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还能大力推广少数民族回族文化,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泾源县旅游局对此曾论证过,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都是由于缺乏资金,始终不能实施。类似这样的保护和发展计划,都是因为资金的原因搁浅了。

"一种文化的深入发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专业人才数十年深入的研究才能有一定发现。"咸国英不无感慨的总结道。由此,踏脚舞文化的抢救就变得更加任重道远,而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民族文化,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家都在搜:
本文网址是: http://www.mingzuwu.com/v/1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