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舞已经被点播     发表评论      下载视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扁担舞
扁担舞

别名

打虏列

来历

壮族


所属类别

舞蹈

领域

音乐舞蹈

目录
1简介
2来源
3扮演方法
4服饰和道具
5内容
6特征
7扁担舞与壮剧
8盛行
9扁担舞艺人
10马山扁担舞
11进京迎奥运
折叠修改本段简介
扁担舞开端是用一块木板,盖在舂米槽上用扁担击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动,所以逐渐改为用长条凳。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寨子寨都打扁担,但过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杆和扁担,竹竿两头还系上数枚古铜钱,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隆、吉利如意等,敲击起来声音洪亮,悦耳动听。

流行于都安县的扁担舞,有六种不同的基本打法,分别为 "虏列丈"、"虏列分阜"、"虏列分水"、"虏列分四"、"虏列分候"、"虏列高花(均为壮语译音)。

内容体现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作进程和欢喜心情。舞时,仅以竹筒的敲击声作配乐,其方法与高山族的杵乐有些类似。打扁担没有更多的舞蹈姿势和队形改变,首要以其共同的节奏改变,上下交织的打法和激烈的音响效果,赢得大众的欢迎。

在壮族区域马山、都安等县的山乡寨子,每当新年,晒谷场上,街头巷尾,处处都能够听到扁担的敲击声,节奏激烈有力,动静洪亮响亮,十分热闹。尤其是晚上,处处灯光,山寨沸腾,扁担声合着轻捷悦耳的竹筒配乐声、村姑的欢笑声、伯娘的赞扬声,汇成欢喜美好的声浪,震慑山谷,激荡人心。这便是深受壮族公民喜爱,闻名广西的扁担舞盛况。

折叠修改本段来源
很久从前,雷山县大塘乡掌批村的先人被逼南迁,路途困苦不胜。其间,一男人忍受不住夜间静寂的气氛,拿起身边的扁担和镰刀击打起来,所以有人站起来随节奏跳舞,其他人逐渐加入了击打和跳舞的行列,男人们挥动扁担和镰刀敲击出美好的天籁,女人们挥动衣服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忘记了辛酸和苦累。就这样,这种文娱方法代代传承,形成了扁担舞。

壮族的"扁担舞"源于舂米的劳作日子,是从"舂米舞"而开展为用扁担击打板凳的方法,人们此伏彼起、错落有致的击打中,扮演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

折叠修改本段扮演方法
扁担舞扮演时人数不限,但必为双数,二、四、六人均可,舞者持扁担面相对站于板凳两旁,按规则的点子击打舞蹈。时而竖握扁担彼此对击,时而又横握扁担,以两头敲击凳面。有时于板凳两侧的二人作一组彼此对击,有时又可转身与周围一人为伍对击,中心还可穿插以四人为一组的斜向交叉击打,击打点子十分丰厚,计有"插秧"、"车水"、"收割"、"打谷"、"点春水"、"碰碰欢"、"虏列表"、"虏列谷"、"虏列分水"、"虏列分阜"等,杂乱多变,节奏明快紧凑,动作刚劲有力。参考胡勖主编,中华舞蹈志(广西卷).上海市:学林出版社,2004年。

折叠修改本段服饰和道具
扮演服饰为壮家妇女平常所穿的日子服装,包花头巾,穿中式斜襟上衣、中式长裤,系胸兜;道具有板凳扁担两样,板凳为木制,长约七尺,宽约一尺二寸,高约一尺五寸;扁招为竹制,长约四尺五寸。扮演时无乐曲配乐,首要是按扮演者依扁担敲击板凳和扁担互击宣布的音响节奏而舞,节拍有2/4、3/4、4/4、5/4拍子替换击打,并配以竹筒、鼓、锣、小镲组合的打击乐配乐。

折叠修改本段内容
依照壮学宗师黄现璠所言:"扁担舞,是一面歌唱,一面舞蹈,内容分为四节,以壮语说,一为'分假',即"插秧";二为'分水',即车水上田;三为'法(提手旁+法)厚',即收割打谷;四为"宽厚",即拿谷舂米。是以艺术方法将农人从种谷到舂米的进程扮扮演来。扮演时妇女每人持一条舂米之木杵,撞打在长形之木舂上,还用竹筒配打成节奏。初名"谷榔",壮语'谷'是'做'的意思。'榔'为舂米槽。后来感到木杵太粗笨,不便摇动,改用扁担来打,乃易名'打虏烈'。'虏烈'为打扁担之声。扮演者一面打,一面唱。"(引自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596页)

折叠修改本段特征
打扁担的绝大部分是妇女,人数以四、六、八、十人不定,都是双数。打扁担时,我们分立在几条长凳的两头,每人一条扁担,击打凳子,或互击扁担。节奏有快有慢,打法多式多样,它体现出打谷、车水、插秧、舂米、纳布、赶牛下地等劳作的动作进程,并且组成了一个完好的扮演套路。其传统的套路有"打舂堂"、"全家乐"、"大团圆"、"插秧"、"车水"、"打谷"、"庆丰盈"等。技不但能增强体质,并且运动步调一致,行走灵敏,协调天然,很受壮族公民的喜爱。人们在板鞋上能够扮演各种舞技。

据都安、马山县的壮族大众介绍,过去的扁担舞不是用扁担在板凳上敲击,而是用杵敲击木臼(用一块大木,中心挖空,用以舂米),所以打扁担壮语又叫"谷榔"(舂米的臼,壮语叫"谷榔")。

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里写道:"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头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可见唐代的"舂堂"是古代壮族公民舂米劳作的生动描写。跟着前史的开展,才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扁担舞。至今仍流行于德保县的'舂米舞",平果县的"打砻舞",宁明县的"经砻舞",都基本上坚持了古代"舂堂"的特征。因为响亮的槽声预示着壮家的丰盈和兴隆,故有"正月舂堂闹轰轰,本年处处禾黍丰"的谚语。

折叠修改本段扁担舞与壮剧
壮剧,也称壮戏,是在壮族五光十色的大众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根底上形成的舞台扮演艺术,已有数百年的前史。按风格大体可分为南路壮剧与北路壮戏两种类型。按地域、方言和音乐唱腔、扮演艺术的不同,又可分为师公戏、广南壮戏、富宁壮戏、隆林壮戏、田林壮戏、德靖木偶戏和汉隆壮戏。壮剧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征。它多用壮语方言扮演,唱词多用五言、七言的基本句型和民歌的押韵方法。唱腔曲调亦以各地民歌和民间曲调为根底改造而成。扮演以舞蹈和演唱为主,道白连缀,扮演手法改变多端。有完好的配乐乐队和服装、道具等。传统剧目有《盘古》、《文龙与肖尼》、《卜牙》、《侬智高》、《四姐下凡》、《刘二打番鬼》、《解臼》、《一枝花》、《宝葫芦》、《红铜鼓》《百鸟衣》等。

壮族公民能歌,也善舞。咱们从花山崖壁画中就现已看到了壮族先民们翩翩起舞的欢喜局面。壮族的舞蹈绝大部分与本民族的生产劳作、爱情和奋斗日子有关,具有明显的写实风格和浓厚的日子气息。著名的舞蹈有"扁担舞"、"舂堂舞"、"采茶舞"、"插秧舞"、"捞虾舞"、"绣球舞"、"铜鼓动"、"戽水舞"、"凯旋舞"、"蜂鼓动"、"板鞋舞"等。"扁担舞"是典型的反映生产劳作的舞蹈。一般由"插秧"、"车水上田"、"收割打谷"、"舂米"4节组成。扮演时,扮演者手执扁担围绕于木槽周围,上下左右边唱边打。方法尽管简略,但气势恢宏、节奏感强,局面愉快、火热。充沛展现了农人从种谷到舂米的首要劳作局面。因此,一向深受壮族公民的喜爱与欢迎。至今,每当新年,大众还多以此为乐。

折叠修改本段盛行
据说唐朝时就盛行。在葱葱郁郁的黔东南苗岭内地,蕴藏了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奥秘文明。悠悠数百年来,苗家的飞歌、舞蹈只在大山里为族员们尽情地演绎着,一朝走向外面的舞台,古拙珍宝便绽放出灼人的光辉。2007年4月12日,从雷山县大塘乡掌批村走来16位男女,身着共同服装,手持斑驳的竹扁担和木柄寒酸但刀刃尖利的镰刀,在众人面前,跳了一支没有乐器配乐的舞。当红彤彤的土布条愉快飘荡时,全场现已屏住呼吸。舞停,掌声如雷。我们暗暗私语:"传闻这是他们村子里整整50年没有越过的舞。"掌批村依山傍水,苗族员家世代聚居在这里。村落离县城至少有40公里的高低山路,乡民与外界联系一向甚少,原汁原味的习俗文明,保留得十分完好。掌批村的人大多数姓白或姓张,调和得恰似一个我们族。白跃华从小在村里长大,自打明理起就跟在爷爷屁股后边,不管上山砍柴仍是下田插秧,每次出门前,他总要毛遂自荐地为白叟拿出挂在墙壁上的扁担。"因为我喜爱看爷爷和其他人跳扁担舞的样子。"白跃华说。

50年前,白跃华8岁。爷爷手轻脚健,不只是家中的主劳力,也是村里有名的舞者。月落傍晚时,爷爷挂好心爱的扁担,点燃水烟,抱起幼小的白跃华,开端讲述那长远的、关于扁担舞的传说。许多许多年从前,苗族先人从江西向南迁徙,途经一处苗语称作"炯公荣"的地方时,穷途末路,没有剩余一丁点吃的食物和穿的衣裙。他们干脆留下来,摘取当地的芭蕉叶遮体,砍柴,打猎,忙得不亦乐乎。野味被架在火堆上冒出诱人的香味,大伙静静围坐。其间一名男人忍受不住幽静的气氛,抓起脚边的扁担击打起来。跟着节奏越来越明快,男女老少不再缄默沉静,纷纷挥动扁担和镰刀配合这美好的天籁。年轻人敞开歌喉、迈开脚步,快乐地边唱边舞。舞罢唱罢,队伍康复了往日的昂扬斗志踏上征程。来到掌批村久居后,为纪念当初那场激动人心的舞事,他们继续跳扁担舞,并一代代以身作则,使这支古老的舞曲传承至今。在无数次"咕噜--咕噜"的悠长咂烟动静中,白跃华头靠着爷爷的膝盖,在脑袋里绘着白叟家絮絮不休过的局面:芭蕉叶、飞扬的裙带、了解的曲子。直到逐渐睡着。

扁担舞

又到清晨,白跃华揉着惺松的眼睛抬头看时,爷爷正要动身。他一骨碌跳起来,忙着拿扁担,紧紧跟从其后。露水还未完全被朝阳温暖,待去砍柴的乡民都已逐渐集汇到通向山坳的路上。"开端吧!"爷爷向人群大吼一声,然后自顾敲响了扁担,上山的脚步变得轻盈。人们不谋而合地附和,忘记了疲乏、忘记了苦累,一心要把深山装扮成歌舞的海洋。白跃华视爷爷为舞的魂灵领袖,直到长大到外面的世界闯荡,爷爷舞蹈的身姿都牢牢印在童年梦里。如今58岁的他也当了别人的爷爷,但是回到家,乡民们告知他,村里有50年没有再跳扁担舞了。年轻人以为这种舞没有铜鼓、芦笙配乐,单调无味,不想学习。现在仅有3个70多岁的白叟会跳完好的扁担舞了。

"穿着芭蕉叶,一早穿烂九层衣;吃着山野菜,一天吃光九座山;一个破碗也是锅,半边山崖也是家;只要你我夫妻恩爱,齐心协力,去织成了再穿,去种得了再吃"扁担舞是白跃华从前的梦想,悠远的扁担舞歌谣仍然记住。他要把舞曲传承下去。把掌批村最能歌善舞的男女会集,白跃华手把手教会他们回想中的扁担舞。在白跃华的尽力下,50年后,记者有幸目睹了再次"出山"的原始扁担舞:8男8女组成一队。女子抹胸、片裙。竹扁担,镰刀,红土布。简简略单的衣服物事,瞬间把观众带到百年前的"炯公荣"。在那里,苗家人劳作了一天,都热闹舞起来了。男人大跨步,女子小碎步,一切的跳动在"珰珰珰"的击打中是那么诱人。白跃华自傲地对记者说,他们的扁担舞是真正的原生态文明,一旦展现出来,肯定能得到外人的追捧。

折叠修改本段扁担舞艺人
半个多世纪往后,几乎没有人跳扁担舞了,我们都在使用芦笙和铜鼓等乐器。在2003年从前,掌批村只有3位白叟知道扁担舞,并且他们都是上了70多岁的白叟,扁担舞由此走到了面对失传的窘迫地步。在抢救扁担舞文明、重振扁担舞风采的进程中,涌现出了一位在当地很了不起的人物,他便是白跃华。本年58岁的白跃华在年幼时看过大人们越过这种共同的舞蹈,还能吟唱起跳的曲子,知道舞蹈的来历,便是没有仔细学习过。后来,白跃华不管是在部队,仍是在地方,一向从事着文明艺术作业,见识逐渐宽广,他发现家乡的扁担舞是很共同的舞蹈类型,屡次凝重地考虑过关于扁担舞的问题,想把它从民族文明前史的角落里重新捡拾,让它康复生气勃勃。1998年,白跃华辞去职务出来自谋开展,角色的转换让他更加觉得重振扁担舞的必要和迫切。他在大脑中搜索儿时关于扁担舞的印象,又造访了村子里的白叟,让他们回想、讲述乃至摇动扁担舞的舞姿形态,这些让白跃华对扁担舞的了解逐渐深入。

2003年,不管是对白跃华仍是扁担舞本身,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年头。白跃华和他的同伴们对把握的"活"材料加以整理,并从当地大众的劳作实践和本地其他类型文明艺术中吸取了丰厚营养,开端了编扁担舞的作业。掌批村的先人是在"芭蕉叶遮体"的情况下创立起扁担舞的,白跃华开端意识到要重编扁担舞无疑是要使得这种"困境"再现,通过仔细研究,他首先在衣着上求取这种"再现"。遭到当地短裙苗族服饰的启示,他就让艺人穿上短裙苗的服饰,然后再作润饰,"芭蕉叶"的"味道"就出来了。通过数月的尽力,白跃华和他的同伴们编出了一个历时4分多钟,由20名艺人共同完成的扁担舞节目,在当地引起了颤动,不少大众感谢白跃华把先人留下来的东西捡回来了,当地党委、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推介、宣传这种舞蹈做了许多的作业。"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启动后,雷山县对扁担舞寄予厚望,白跃华觉得这是一次全方位展示扁担舞魅力的绝好时机,他根据建立的比赛时刻对舞蹈进行了改编,目前,改编和排练作业正在进行中。

折叠修改本段马山扁担舞
作为民间艺术的马山扁担舞,最基本的动作便是两根扁担对打,宣布声音,愉悦观众。能够想象得出,这种源于民间的舞蹈,起初是多么单调。但它能在马山县这块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长盛不衰,并且越打越精彩,越来越遭到外界的青睐,频频登上现代文娱大舞台,是什么赋予它们不歇的生命力?12月4日上午,马山县加方乡扁担舞艺人韦文耀给了记者一个答案:立异。

折叠起于舂堂
扁担舞从什么时候开端在马山县加方乡出现,韦文耀也没有个确切的答案。"扁担舞本意是庆祝丰盈。里面的情节首要有犁田、插秧、收稻谷等从播种稻田到收成入仓的整个进程。"他说。据介绍,马山壮族扁担舞源于打榔,两者为姐妹活动项目。打榔,古称"打舂堂",是马山壮瑶民间流行的一项文娱活动。打舂堂前史悠久,在古代,人们把晾干的禾穗放在打谷槽里用杵舂击脱粒,后来演变为"打舂堂",即舂堂舞。打舂堂之习,世代相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前史。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壮、瑶同胞的妇女便成群结队,作打舂堂之乐,其意为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盛世太平。故有谚云:"正月舂堂声轰轰,本年处处禾黍丰。"扁担舞便来源于此。相关史料记载,"槽榔因为浑木大,近颇可贵,舂堂之鲜用矣,妇女每用木板以代。其法以一米左右长坚硬之木板,两头垫以长凳,两排列妇女二三,手执扁担上下对击,或附和锣鼓,逼拍成调。"这说明,因为环境改变,大的树木逐渐被砍伐,乡民制作打榔需求的木头比较难找。为此,就用扁担和板凳来代替。了解到,和打榔相比,打扁担灵敏多变,艺人时而交击,时而转身,时而跳动,动作文雅优美,扁担敲击宣布的响声明快而脆耳,往往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马山,扁担遭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不只因为它是文娱东西,还因为它是壮族青年男女的定情物。《依人担歌》记载:"峒人多用木担聘女,或以赠所私者,壮人的一种习俗。"即小伙子对扁担进行艺术加工,两头画龙凤,中心用彩色画上一个个边框,每个框内各写或刻上男女双方爱的盟誓山歌,上歌圩时,看到意中人时则以此为贵重礼品赠给对方作为定情物。"名扬山外的扁担舞,它像一串串金色的钥匙,为您打开回想的闸口,让您了解到马山这一独有文明特产的内涵,让您领略到山高歌更高,水长情更长。"有关人士对记者说。

折叠名响山外
2007年12月11日,在不断立异中,马山扁担舞逐渐从民间草台走上各类现代大舞台,走出壮村瑶寨,走出马山,成为当地一项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娱节目之一。马山县加方乡是扁担舞比较活跃的地方之一。出生于加方乡加方村琴瓦屯的韦文耀说,他便是在扁担舞中一天天长大的。加方乡街上的人一向以来都喜爱扁担舞,有事没事成群结队就舞起来,自娱自乐。在他们的家里,几乎都有跳舞用的扁担。从小学开端就从农村来到街上读书的韦文耀,见到街上人这种自娱自乐活动之后,逐渐产生了爱好,暗中和他们学了起来。1977年,上初中的韦文耀第一次登上舞台,扮演了扁担舞。"我对扁担舞更加感爱好了,把握了其间不少门道。"他说,作为民间艺术的扁担舞比较单调,不是很精彩,要走上大舞台,做成一个好的艺术节目,遭到更多的观众欢迎,还需求立异,需求更多的舞台艺术加工。1995年,开端编导扁担舞的韦文耀致力于这种民间艺术的立异。"不只要依照白叟传下来的套路打下去,并且要不断立异,动作比较杂乱,道具也许多。"从谱曲、配乐、动作、情节以及舞台艺术上,他都做了很大的立异和加工。并且每一场扮演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亮点,高潮迭起,精彩异常。韦文耀的尽力有了收成。前几年,由他编导的加方扁担舞参与南宁区域农村文艺汇演,整个节目不但赢得全场观众阵阵喝彩,并且载誉而归:取得编剧特等奖、导演一等奖,他担任的主角取得优秀艺人奖。和加方乡的扁担舞一样,马山县的扁担舞现已不是开端那单调的啪啪声,而是在不断立异、不断加工和艺术升华中,在不少民间艺术逐渐走向"美人迟暮,英雄垂老"的今天,由民间草台艺术一路铿锵而来,变为现代大舞台上精彩纷呈的民族艺术,步步走出大山,声名在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山的扁担舞已久负盛名,曾被列为我国少数民族代表性舞蹈之一;80年代,马山扁担舞作为广西参赛项目参与全国民族体育运动会并取得一等奖,还进京向中共十二大代表汇报扮演;2003年,马山扁担舞方块队参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行的"八桂狂欢游"游行扮演,获民族盛装扮演最具有特征一等奖。今天,马山县的扁担舞这一共同的民族艺术仍然盛演不衰。

折叠修改本段进京迎奥运
2007年8月31日,都安瑶族自治县一支中老年人业余文艺队---安康艺术团受邀代表广西进京,在北京市崇文区迎接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文艺联欢会上扮演都安壮族扁担舞,遭到北京市民的火热欢迎。都安壮族扁担舞又叫"打虏列"、"谷榔"、"打榔",是壮族大众一种自娱性民间舞蹈方法。扁担舞舞者最少4人一组,多则数十人,围着长板凳或舂米木槽,每人手里拿一根扁担彼此敲击,或敲击长凳,或敲击木槽,打出各式各样调和的动静,其节奏改变多样,律动激烈有力,动静洪亮响亮,舞者依照一定节奏,边击、边歌、边舞,热闹非凡。扁担舞没有杂乱的舞蹈姿势和队形改变,首要以其共同的节奏改变,用扁担两头上下交织的打法产生激烈的音响效果,体现农人大众插秧、收割、打谷、舂米等劳作进程和欢喜局面。每当新年、丰盈或喜庆之日,都安壮族村寨子寨、男女老少便会愉快地跳起扁担舞,平常在田间劳作间歇时,在田头地边也以跳扁担舞为乐。

2008年8月8日,是迎接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纪念日。在北京联欢会的舞台上,都安安康艺术团的艺人们身穿民族盛装,用壮族员庆祝喜庆节日的特有方法,跳起愉快的壮族扁担舞,与全国公民同喜同乐,表达壮族公民与全国各族公民一起期盼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一根根系着象征喜庆吉利红绸带的扁担彼此敲击,愉快而洪亮响亮的扁担声好像擂响了战鼓,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奥运会,咱们现已准备好了。因为都安壮族扁担舞扮演方法共同,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一上台就赢得了几千名北京观众的火热掌声和喝彩声。据了解,这次北京各邀请广西6支文艺代表队参与迎奥运倒计时文艺联欢会扮演,都安安康艺术团是这些代表队中艺人年纪较大的一支代表队,也是河池市专一受邀的代表队。


大家都在搜:
本文网址是: http://www.mingzuwu.com/v/1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