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舞已经被点播     发表评论      下载视频
狩猎舞,是一种欢庆狩猎胜利的舞蹈。一般在猎获到虎豹等较大动物时方跳,一跳即数日,场面隆重热闹。开始,先将猎物皮剥下,再将锣,象脚鼓等,绕寨歌舞,舞队路过各家门口时,人们不时向猎获物投掷鸡蛋,给舞者献米,表示祝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狩猎舞
狩猎舞

性质
舞蹈

目录
1蒙古人的
2云南的兴衰
折叠编辑本段蒙古人的
蒙古人自古酷爱狩猎,上自可汗下至普通牧民,无不以此为乐。古代蒙古人的狩猎活动大体有三种方式: 一曰围猎、二曰群猎、三曰单猎。从历史上看,集体围猎无疑既是最为古老的狩猎形式,早在蒙古部落时期既已有之。延之元代,无论哪一种狩猎方式都很盛行。对于蒙古人来说,野外狩猎既是生活劳动,也是娱乐活动,同时也是教习骑射,训练军队的好方法。

《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命令大将速别额率军追击被击败的蔑儿乞残部。临行前成吉思汗训诫说:"其为禽鸟飞上天也,汝速别额台,不为海青飞去拿之欤?其为獭而掘入地也,汝速别额台,不为锹凿寻而追及之欤?"显然,成吉思汗的这段话训令,其实是引用了一首古代的猎斗智歌。

蒙古族猎手在山林中狩猎,每当有所猎之后,照例要载歌载舞,表达其欢娱之情。他们分别扮演猎人和动物,模仿野生动物的动作神态,彼此诘难,相互斗智,在对抗中再现自己的狩猎生活。

折叠编辑本段云南的兴衰
狩猎、采集是人类最初始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阶段,也是舞蹈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普列汉诺夫所著的《没有地址的信》,引用了大量非洲民族学的田野考察资料,和原始部落的舞蹈实例来论证艺术的起源,这些舞蹈实例多为"狩猎舞"。"狩猎舞"有许多模仿动物的舞蹈,如青蛙舞、蝴蝶舞、鸸鹋舞、野犬舞、鱼舞、蝙蝠舞、袋鼠舞等,这些舞蹈都是对动物动作的简单模拟。狩猎在野蛮人中就是一场战争,打仗的武器就是狩猎的武器,演练狩猎的舞蹈,也就是准备战争的舞蹈。狩猎时期是舞蹈热情最高涨的时期,到农耕时期,舞蹈的热情就衰弱了。

500年前

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有许多"狩猎舞"。500年前,西双版纳的一位祜巴勐,写了本名为《哇雷阿塔乃甘哈傣》(《论傣族诗歌》)的书,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拣到的果子多,吃得饱,大家就高兴,拍手拍脚,又喊又笑……打死了老虎或马鹿,大家就高高兴兴,笑啊笑,跳啊跳的,不住地喊叫:"真得的多啊,够我们饱饱吃。啾!啾!啾!"

傣族古歌谣《欢乐歌》同样叙述着先民的狩猎情况:人们多高兴,人们多欢乐,唱的唱,哼的哼,唱唱跳跳去打猎。唔唔唔!哇哇哇!打死虎,打死豹。……队伍真欢腾,抬着往回走。走走又停停,停停又走走,男的喊:嗨唷!嗨唷!女的合:啾!啾!啾!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

这两段文字描述的是傣族先民的集体狩猎场面,像是一场出征和凯旋图,又像是一场丰收乐,高兴的情绪激发出了"嗨唷!嗨唷!啾!啾!啾!","唱唱跳跳"的欢乐胜利、丰收的原始歌曲和舞蹈。

到了原始社会的中晚期,人们有了"万物有灵",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观念,狩猎也有了一些猎俗和仪式,"狩猎舞"也较为成型。

上世纪50年代初

上世纪50年代初,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的狩猎情景,较之500多年前傣族佛爷祜巴勐所描写的狩猎,多了一些宗教色彩:当猎人们猎到麂子或马鹿时,要举行仪式,扫去附在麂子身上的鬼魂。敬拜兽神"米萨曲萨"。仪式后,背着猎获的麂子回寨。回寨时要砍7个竹筒,一路上边走边敲,同时吹响牛角号,抬回寨后放在寨子祭兽神的地方。

基诺族也有敲击竹筒的猎俗。如一人猎获麂子,要砍成3个三音阿的竹筒;如三人以上,则要砍7个七音阿的竹筒;沿途敲击回寨。传说敲击竹筒是猎神"勒斯"教给的,是为了告慰兽魂。猎到虎、豹、熊、狼是不能敲竹筒的。打到麂子的最后仪式,是将兽头置放于火塘上边的梁架上,人们欢快地敲起七声竹筒,尽情欢跳"欢乐调"、"煮头调"等与狩猎有关的歌谣。

上世纪50年代初,流传于西盟县翁戛科乡的"目格勒尾"(汉意"猎豹归来")民间猎俗舞蹈,比之哈尼族、基诺族则是一个较为成型的"狩猎舞"。

佤族猎获豹子抬着豹子回寨时,在前者举刀鸣枪,手舞足蹈开路,后者抬着豹子敲击竹筒,呼喊着"嘿!咴!"到寨时,全寨男性逆时针方向围圈跳舞,这就是"猎豹归来"。、

近期

前些年,云南省舞台上时有出现"猎虎"、"打鸟"等打猎题材的舞蹈节目。自"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打猎的舞蹈节目已很少有了。
大家都在搜:
本文网址是: http://www.mingzuwu.com/v/1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