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铜鼓舞已经被点播     发表评论      下载视频
壮族铜鼓舞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壮族铜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壮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活动过程的再现,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明白如话地用身段、手势表现出来,给人以鼓舞,以向往,充满生机。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铜鼓舞

壮族铜鼓舞
非遗级别


目录
1传说
2自娱性
3表演性
折叠编辑本段传说
据云南马关县壮族民间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来有一种两侧生翼,能转会飞的铜鼓,将妖怪一一击毙,老百姓才得安宁。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铜鼓视为镇妖的圣物,渐渐操起铜鼓跳舞,以感谢铜鼓的救世之恩。由于铜鼓长期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铜鼓舞也就被赋予预卜吉凶,祈祷幸福的寓意。久而久之,铜鼓舞就被广泛用于婚丧节庆及自娱的场合,你学我传,世代不衰。

折叠编辑本段自娱性
壮族铜鼓舞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自娱性的,是集体舞蹈,比较原始素朴粗犷,一种是表演性的,接近于舞台艺术,有一定的表演程式。

折叠舞蹈内容
自娱性的壮族铜鼓舞流行于红水河畔,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凤山,巴马一带的壮族村寨。每当新春佳节,人们就将寨里的铜鼓集中到比较平旷的场地上,按铜鼓的大小次序,排列出一定的"音阶"。由一个熟知铜鼓音阶和声律的老鼓手敲着锣指挥,鼓手们一人一鼓,按照统一的指挥,敲出各自的鼓点,与其他的铜鼓配合,形成特有的节奏和旋律。跳舞者穿着节日盛装,应声起舞。舞蹈的内容一般有"开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迎春"六个部分。鼓手们听从指挥,按一定的节拍掌握鼓点的疏密缓急,轻重高低,以表达四季农事紧张繁忙的情调。跳舞者随着鼓声表演各种优美感人的动作,再现各种农事情景。鼓声传闻十数里之外,其他村寨的人听到鼓声,也集合男女老少抬着铜鼓来助兴,有的村寨还展开比赛。赛铜鼓从正月初一开始,至十五结束。结束那天晚上进入高潮,灯火通明,全鼓齐鸣,万人空巷,舞场上人声鼎沸,极为壮观。

云南马关的壮族铜鼓舞也带有自娱性质。铜鼓被悬挂在舞场的后部,由鼓手一人按节奏所需敲击鼓面,另一人执木盆在鼓足后面接音。舞者随着鼓点圈地起舞,或男女混合群舞,或男单女单各舞。无论男女,舞者手中均持一色巾,自由甩动,往返穿行。丧事只舞不歌,节庆则载歌载舞。

折叠基本步法
马关壮族铜鼓舞的基本步法有一跺一踢的"活跃步",一脚踏地,一脚跟随,双手叉腰的"踮步"和"走路步"等。手的动作主要有搭肩巾,上甩巾,腹前横摆交叉巾,叉腰等。就整体而言,舞者手部动作较丰富,故又有"手巾舞"之称。这种舞蹈,在表演气势上,明显的脱胎于壮族古代"三月三"对歌的传统习俗,具有活跃、谐趣及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折叠编辑本段表演性
表演性壮族铜鼓舞原是祭神的舞蹈。它的表演对象是神,是跳给神看的。用各种舞蹈动作满足神的欲望,以祈求神的护祜。神是人的化身,只有人认为美的,才能博得神的欢心。所以表演给神看的舞蹈,同时也就是给人欣赏的舞蹈。

折叠特点
表演性的壮族铜鼓舞,舞队一般由七人以上组成,其中四人敲铜鼓,一人打皮鼓,一人舞竹筛或雨帽,一人舞竹筒,其他的人按舞蹈安排的情节,分别捞不同的道具于中途出场。 铜鼓二面或四面成套,如只有二面铜鼓的,就是一公一母,各由二人共敲一鼓。四面铜鼓一组的,则为二公二母。四人每人各敲一鼓。

折叠敲法
敲奏铜鼓的方法多种多样,鼓声铿锵而有节拍。皮鼓一面,摆在铜鼓中间。当铜鼓敲响,并进入节拍之后,皮鼓手从人群中跃出,双手执两根鼓槌,围着皮鼓敲打。他是这个舞蹈中的中心人物,必须按照铜鼓奏出的节拍,一边打,一边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他打皮鼓的动作有正面打,侧身打,抬腿打,翻身打,转身打,有时打鼓心,有时打鼓边,有时两根鼓槌互相击打。动作变幻快速而有力,有的高难动作只有少数鼓手才能熟练掌握。

折叠舞法
在皮鼓手舞蹈的时候,手拿竹筛或雨帽的舞者和手拿竹筒的舞者同时入场,跟着鼓点起舞。持竹筛或雨帽的舞者,忽儿给皮鼓手煽风,忽儿表演播种、插秧等动作,忽儿将竹筛或雨帽伸到皮鼓面上和皮鼓手头上,有的甚至表演男女交媾的手势,动作诙谐风趣。拿竹筒的舞者,左肩扛着竹筒,右手执木棒不停敲击,忽儿蹲下,忽儿跃起,表演追赶鸟兽、保卫农作物的动作。接着,击鼓者、执竹筛者、扛竹筒者,一起圆场起舞,鼓声越敲越急,气氛越演越热烈,舞到高潮,又有几个盛装的妇女执筛出场,他们的筛上分别贴着稻穗、玉米、猪、牛、鱼等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时,铜鼓声越打越快,起舞的人越舞越狂,整个场面使人极度兴奋,进入如醉如痴的境界。
大家都在搜:
本文网址是: http://www.mingzuwu.com/v/1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