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手舞是因何产生的?浅谈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已经被点播     发表评论      下载视频
摆手舞是因何产生的?浅谈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反映渔猎时代土家族劳动生活缩影的“渔猎舞”,反映土家族庆祝丰收和掌握各种劳动技能的“农事舞蹈”,为了纪念土家族英雄带领土家族人民战胜侵犯者的“军事舞蹈”,以及反映土家族人们日常生活的“生活舞蹈”。
 
 
 
土家族摆手舞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又称为“舍巴日”,“舍巴”土家语为“摆手”,“日”就是“做”,“舍巴日”就是“做摆手”的意思。关于土家族的“摆手舞”在土家族的地方志中有载,如乾隆二十八年《永顺府志》:
 
”各寨皆设鬼堂,谓是己故土官魂魄衙署,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齐集,鸣锣击鼓,跳舞长歌,名曰摆手。"
可见,舞蹈、唱歌是摆手舞的主要表演形式,而且表演过程中还击鼓鸣锣,气势恢弘壮阔、动人心魄。在2008年2月,正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摆手舞也发生着变化,在更大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艺术生活。
 

 
 
那么土家族的摆手舞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呢?基于人是舞蹈的载体,要探究舞蹈的起源就离不开对表演者的考察。因此要研究摆手舞的起源,就要先弄清楚土家族的族源。
 
一、关于土家族的族源
 
关于土家族,在历史学界,被普遍认为是古巴人的后裔,如著名学者潘光旦教授,在《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中,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并从信仰、语言、姓氏等方面论证了土家人与古代巴人的连续性,主要的观点依据是:
 
1、土家族的“白虎”信仰与巴人的信仰一脉相承;
2、从“巴人”到“蛮”,再到“土家”的历史发展有连续性,脉络清晰;
3、古代巴人的相(向)、田等大姓仍是土家族的大姓;
4、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具有一致性,巴人勇敢善战的民族性格在土家人身上也表现的很明显。
关于巴人在《山海经.海内经》有载:
 
“西南有巴国。大暤(帝俊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由上可知,巴人是伏羲部落集团的一名成员,根据文献记载,在原始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伏羲氏部落所在地是现在中国的甘肃和陕西,可见,巴人最初的活动区域并不是在现在的湘西自治州。
 
 
 
根据古籍文献对巴人迁徙的记载来看,巴人迁徙,是因为频繁的遭受战争以及其他部族的挤压,才导致巴人连环退避。如在河南出土的殷商甲骨一文中,就有殷士武丁和皇后妇多次率兵征伐巴人的记载:
 
“辛未卜争,贞妇好其从汕伐巴方,土自东陷十妇好立分。”
后来巴人又先后受到楚、秦的进逼。如唐梁载言《十道志》云:
 
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各为一溪之长。
这里的“五溪”就是现如今的湘西北境域。可见对于当时的巴人来说,只有走、迁徙才是唯一活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土家族的源头又出现了氐羌说、濮人说、东夷说、乌蛮说、淮人及土著说等等,尽管这些族源说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土家族具有其他族源的来源,但并没有充分的证据来推翻土家族与巴人的渊源。
 
综上所述,土家族族源的主体就是巴人,再加之后来融入了繁多的濮人支系、苗、汉等其他多种族系,就形成了现如今的土家族。
 
 
 
二、关于史籍文献记载中的摆手舞起源
 
翻阅史料可知,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之地(现在的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繁衍生息,每遇到战事,喜欢以歌舞鼓舞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胜。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助周灭商,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时,巴人为前锋陷阵,获胜立功。关于此,晋代的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说: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倒戈......前歌后舞也。”
“阗中有渝水,穷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纣之歌也。”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论证,现如今居住在湘西北的土家族就是穷民的后裔,穷民就是板楠蛮,他们的主要特征就是善弩射、刚勇、好舞蹈,这在《长阳县志》里可以得到考证:
 
“板析喜歌舞,今巫教歌舞即巴渝舞俄意。”
关于此,在《通典》卷一四五也有说:
 
“板析蛮的巴渝舞,本也是一种军前舞,舞典有矛渝、安台、弩渝、引辞。”
因此盛行于湘西北、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土家摆手舞被认为是源于土家族祖先——巴人的军事舞蹈“巴渝舞”。
 
 
 
关于摆手舞的真正起源
 
我们知道,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关于土家族摆手舞起源的说法可谓是众说纷纭。有源于战争说,有源于狩猎说,有源于祭祀祈福说等等。若要细细推敲的话,其实这些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不太符合艺术源于生活的客观规律。
 
基于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土家族的摆手舞应是起源于劳动,而且应该在渔猎时代就已经产生。
 
土家族先民在长期从事渔猎的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对象和劳动技能逐步熟悉,当人们再想经验一次在狩猎中由于力之行使而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模仿动物的姿态,于是就慢慢地创造了为狩猎服务,以狩猎劳动为基础的狩猎舞蹈,时至今日,在土家族摆手舞中还保留有很多模仿动物姿态的动作:
 
如在捕捉蛤蟆时模仿蛤蟆的“跳蛤蟆”动作,捉野鸡时“拖野鸡尾巴”的动作等。
可以说,在渔猎时代,土家族先民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尽管还是萌芽状态的舞蹈,但这应是摆手舞最初的雏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土家族人进入农业社会后,最初的狩猎舞产生后并没有中断,反而得到了丰富。为了庆贺农业劳动的成果和掌握的劳动技能,又产生了大量的农事舞蹈,如“照太阳”、“种包谷”、“洒小米”、“结棉花”等等,此后土家族人民又经历各种战争,于是又产生了许多的军事舞蹈,如龙山马蹄寨等地表演的“列对”、“披甲”、“赛跑”、“涉水”、“过沟”等等。除此之外,在摆手舞中还有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舞蹈,如“打蚊子”、“斗水牛”等。
 
综上所述,土家族摆手舞应是起源于劳动,并且在渔猎社会时就已经产生,它由最初对动物姿态的模仿而产生。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摆手舞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加工、提炼、丰富,才发展成为了今天内容丰富、健康、风格独特、土生土长、形式完美的民族舞蹈。
 
可以说,摆手舞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若干世纪舞蹈的总汇,更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
大家都在搜:
本文网址是: http://www.mingzuwu.com/v/1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