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长鼓舞已经被点播     发表评论      下载视频
长鼓舞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原本是男性舞蹈,为了传承和推广,如今男女均可学习、表演。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及"耍歌堂",排瑶必聚集到村前的旷场或收割后的田野,吹响牛角、敲起铜锣、击长鼓而舞,以欢庆节日。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连南长鼓舞

特    点
击长鼓而舞

类    型
民族舞

国    家
中国

目录
1​简介
2风格特色
3历史起源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长鼓,排瑶叫"汪嘟",跳长鼓舞则叫"挨汪嘟",属广场性的喜庆舞蹈。每逢春节、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六等传统节日及"耍歌堂",排瑶必聚集到村前的广场或收割后的田野,吹响牛角、敲起铜锣,击长鼓而舞,以欢庆节日。

经过调查,目前排瑶长鼓舞主要有南岗的《欢乐长鼓》、油岭的《歌堂长鼓》、大坪的《十二姓鼓》、军寮的《大团圆鼓》等。

长鼓长约三尺左右,中间小两头大,两边是喇叭状,通常用沙桐木将其中间挖空,两头蒙上羊皮或黄牛皮,然后用麻线拉紧而成。舞蹈时以舞者击鼓的音响节拍作伴奏:右手以五指或掌心拍打鼓头发出"咚"的一声,左手持竹片弹击鼓尾发出"啪"的一声,双手同时拍击鼓面,发出近似"广"的一声。上述三种音响加以变化组合,便组成了《大长鼓舞》的鼓谱,后来该鼓谱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1990年,连南瑶族自治县宣传、文化部门成立"耍歌堂·盘王节"活动领导小组,对耍歌堂这一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大量的宣传保护、挖掘、指导工作,并在油岭排、军寮排协助举办民间盛大的耍歌堂活动。此后,文化部门加大了长鼓舞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十多年来,每年都在油岭新村聘请唐乔辛二等老人举办长鼓舞培训班,培养出一批民间长鼓舞艺人,为以后的对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长鼓舞》曾获广东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一等奖,全国第五届****会表演项目二等奖,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二等奖。1996年,长鼓舞应邀在新加坡表演,实现了对境外文化交流零突破,演出期间,还在新加坡国家电视台的"早安你好"专题栏目中向广大电视观众作瑶族长鼓示范采访直播。

1997年,油岭新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瑶族长鼓舞)之乡",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瑶族长鼓舞)之乡"。2006年举办瑶族耍歌堂暨千人长鼓舞,组织500多人参加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演出连南《长鼓舞·优嗨歌》。2007年《长鼓舞·优嗨歌》被广东军民春节联欢晚会选为晚会节目之一,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目前,连南瑶族长鼓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折叠编辑本段风格特色
它有三十六套表演程式,可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群舞表演的人数不限,人数愈多气氛愈热烈。表现的内容为模拟生产、劳动、叙事和表达欢乐情绪,充分体现了连南排瑶人民粗犷豪爽、乐观的性格,以及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与向往,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艺术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大掌排的《种树鼓》、《砍树鼓》,它模仿"找地方"、"垦土"、"植树"、"管理"、"伐木"等林业生产的全过程。又如火烧排《十二姓鼓》,描述了古代瑶族十二姓的形成、迁徙及繁衍发展的历史进程。九寨的《斗鸡鼓》,通过模仿公母鸡相聚的亲昵场面,反映瑶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风俗。油岭排的《歌堂长鼓》,是在耍歌堂时跳的长鼓舞,通过模拟拜祭神明的各种礼仪,反映排瑶在生产力低下的岁月里,为摆脱困境、追求幸福,祈求神灵庇佑的虔诚心理。南岗村的《欢乐长鼓》,是南岗排唐、邓、房三姓瑶族每三五年集中起来举行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活动时跳的长鼓舞,表达了排瑶人民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长鼓舞是连南排瑶传统的民间舞蹈,以使用大长鼓(相对于花鼓而言)跳舞而得名。长鼓舞是排瑶祖先迁徒到连南时一同传入的。相传隋唐期间,连南排瑶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迁移到连南旺埂(黄埂)定居后,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据《广东瑶族历史资料》上册所引清代姚柬之《连山绥猺厅志》风俗篇记载:"广东初无瑶,宋绍兴(1131-1162)中,有连州人廖姓者,在广西提刑,归,携瑶仆十余人,散居油岭,横坑间,椎结,男穿耳带环,以五色绿珠鸡饰髻;女袒胸,戴白垫角巾者曰带排瑶,以三角薄板系髻上者曰带板瑶,髻上带长筓一枝者曰带箭瑶……排瑶最大。"

当时,这里的排瑶已有三月三日赛饭食神、六月六日赛土神和十月十六日名曰"散地节"等风俗。清代李来章所撰的《八排瑶风土记》有着这样的描述:"正月初一,鸡鸣,先击米箕,后击锣鼓,放铳吹牛角……元宵击锣挝长鼓,跳跃作态……"
大家都在搜:
本文网址是: http://www.mingzuwu.com/v/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