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舞已经被点播     发表评论      下载视频
唱着花灯调,跳的却是哈尼族舞蹈,两个民族特色鲜明的艺术形式,如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哈尼族舞蹈舒缓、柔美、古朴,花灯欢快、活泼。民族文化的融合,这就是元江县武山村人的独特民间舞蹈:武山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武山舞

地点
武山


类型
哈尼族舞蹈

配乐
花灯调

目录
1由来
2复原
折叠编辑本段由来
武山属于东峨镇农场田村委会,在明末清初时这里曾是一条通往滇南

的官道,不仅吸引了很多南来北往的客商,也吸引了不同民族的到来。据记载,元江县境内长期以来有腊鲁颇支系繁衍生息。武山村因唐、宋、元时期有"喇乌"人居住而得名,清朝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初被称作"老雾山",文革时期又被称为武山,并沿用至今。

武山有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山上的汉族和哈尼族杂居在一起,每逢节日或是空闲时,在武山居住的汉族都会在他们所搭的戏台上唱唱花灯,跳跳舞,也会推着车灯唱一些"老调子",这些老调子大多都是根据一些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填的词。而哈尼族却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他们面对变化无常的自然环境,而自身又无法抗拒和掌握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和灾难,就企盼能有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神来主宰自然界,以期借助神灵,能够风调雨顺,于是,他们就创作了一些民族风格浓郁的舞蹈来表现哈尼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汉族文化和哈尼族文化的逐渐融合中,经过大家丰富的想像和艺术夸张,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现象--唱花灯的曲调跳哈尼族的舞。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武山人停止了跳舞,停止了节日的庆祝和各种文艺活动,致使这种逐渐发展起来的舞蹈形式也中断了几十年。在这期间,一些掌握舞蹈曲调和技巧的人也逐渐流失,这种传统舞蹈形式也逐渐被大家所遗忘。

折叠编辑本段复原
随着武山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群众文化艺术的需求也逐渐提升

,这里的人想到了要复原传统武山舞。于是,武山文艺队的队员们开始聚在一起,回忆儿时记忆中传统的哈尼族舞蹈和曲调。

经过老艺人们的回忆,文艺队基本复原了当时舞蹈的形式,文艺队的队员们也开始了对原来风俗习惯的延续。

复原下来的传统武山舞,是根据民间艺人丁开仁等的记忆编排的。汉族花灯和哈尼族舞蹈的古老元素都包涵在其中:有根据花灯调改编的音乐,哈尼传统乐器的演绎和哈尼族舞蹈最原始的内涵。

"背箩舞"源于哈尼族文化,舞蹈最早是用于祭祀笆箩神的,用来表现劳动人民能够获得大丰收,并随时能有粮食背回家;"抽合保"(汉语意为庆丰收)用舞蹈动作表现劳动场面;"阿荷抽"展现的是古时哈尼族妇女早起出工、劳作的场面,"阿荷抽"是武山人复原的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这种舞蹈不用任何的音乐和乐器伴奏,只用动作来表现,不仅保留了最原始的艺术味道,也让观看者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哈尼山寨大变样》则用现代的花灯调唱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景观。

如今的武山舞具有舒缓、柔美的特点,自然流露了哈尼族群众上工、劳作等自然形态。舞蹈有的与音乐紧密结合,有的直接用最原始的表现方式演义,动作古朴、细腻,内容常与古老的传说有关,但也加入了新的内容,例如,歌颂美好的生活、民族融合及环境发生的变化等。

在复原舞蹈的过程中,刚开始,仅是一些老艺人们指导文艺队的队员们跳,随着文艺队的影响和号召,现在人越跳越多,圈子也越来越大,最后往往全体到场者都参与进来,其盛况十分壮观。元江县文化馆也派出专人对武山复原传统舞蹈进行指导,并对舞蹈进行编排。武山中断了30余年的传统舞蹈基本上恢复了表演,并开始在武山和周边地区演出。
大家都在搜:
本文网址是: http://www.mingzuwu.com/v/1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