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玛已经被点播     发表评论      下载视频
囊玛是中国藏族古典音乐,主要流行在拉萨城区。因在布达拉宫内的囊玛岗(即内室)演出而得名。在西藏多种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因其历史悠久,发展成熟,被称为藏族的古典音乐。歌词有民间创作和上层喇嘛创作两类。音乐由引子、歌曲、舞曲组成。最常见的形式是中速的引子接慢板的歌曲,然后是快板的舞曲。引子由乐器演奏,曲调较固定。歌曲的音乐典雅,节奏舒展,与快速的舞曲形成鲜明的对比。演唱时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舞曲欢快热情,表演者只舞不唱,有时舞者脚下垫一块木板,脚在木板上踏出明快的声响。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囊玛


    外文名称

    Nang Ma

    属性

    中国藏族古典音乐

    流行地区

    拉萨城区

    领域

    音乐

目录 
1由来
2发展与盛行

3音乐与舞蹈
4曲目
折叠
编辑本段
由来

"囊玛"的来由说法颇多:有说囊玛一词系外来借用语,是南亚大陆巴基斯坦一带的"呐嘎玛"(歌曲之意)的谐音,从拉达克传进来的;又一说是六世达赖仓央加措所创,因为歌词全是他自己填写的情诗。从字义上剖析,囊玛的"囊"是"内"的意思,顾名思义,囊玛应为内向性歌舞。所谓"内",据说是指下列两种情况:一是指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时期的第巴·桑结嘉措,常邀集被称为内大臣的权贵至朋,到"囊玛康"(内大臣厅)歌舞赋诗,因而称为囊玛;二是指八世达赖时期(1758年-1804年),西藏和廓尔喀(今尼泊尔)发生军事冲突,开初西藏失利,清政府怀疑西藏主事大臣竺仁·颠真班久通敌,押回京都,后发现是冤案,便释放颠真班久,还赐旅游各地名胜以示安抚。颠真班久喜爱歌舞音乐,在外出游历期间,广泛接触了许多兄弟民族的音乐歌舞,并带回内地器乐扬琴等,将内地音乐歌舞的感受融入藏族的内廷歌舞之中,囊玛由此产生。不管是哪种说法,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囊玛不是舶来品,而是雪域高原自己培育的一种绚丽花朵。
折叠
编辑本段
发展与盛行

囊玛首先盛行于拉萨,后流传到日喀则等其它城市,它是一种以歌唱为主,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歌曲部分是囊玛的精髓。它的歌词比较广泛,其中爱情歌曲多采用六世达赖仓央加措的情诗,如"宝贝在手里,不知道爱惜,一旦失落离去,后悔也来不及"等哲理诗句。到了十二世达赖时期(1856年-1975年),囊玛开始在民间盛行,歌曲的后面又出现了一段舞曲,相应的也产生了一段类似堆谐踏点节奏的舞蹈动作。这样,囊玛的音乐舞蹈结构即由歌曲和舞曲两部分组成。由于歌曲部分的前面有一段音乐引子,因而它的表演程序又是引子→歌曲→舞曲,通常是在连点踢踏步中结束。

表演囊玛时要有乐器伴奏,囊玛的音乐伴奏要求很严,必须有七种乐器组成,即:笛子、六弦琴、扬琴、京胡、特琴(类似二胡)、根卡、串铃,否则不能称为"囊玛谐"。但流传到民间之后,一般只有横笛、扬琴、六弦琴,甚至其中任何一件伴奏就可以演唱。
折叠
编辑本段
音乐与舞蹈

表演开始时,先由乐器演奏一段引子,六弦琴伴奏。

引子音乐一般不跳,如果想跳可以原地右脚起步,自由甩手,作"四拍三踏步"法。唱段开始之后舞步停止,舞者齐声纵情歌唱,以抒发音乐情绪传达舞蹈内容。歌词完毕,舞者聚集起来直面观众,撒开衫袖右脚踏点起舞。然后叫一声"勒似"统一步法,时而向前复而后退作抬脚甩手"行进踏点"步,神情潇洒、悠然、大方;时而向左复而向右踏点转圈,不时拂袖转动手腕,作拖步施礼动作。最后脚下发出踢踏节奏音响,表现人们欢快愉悦的精神风貌。

囊玛的舞蹈是从堆谐中借鉴变化而来,其这方面的特点很明显。尽管它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多抬脚、甩手、踏点步,但华贵典雅的气质和人情味很足,优美风雅、富有时代审美情趣。
折叠
编辑本段
曲目

才旦卓玛《宗巴朗松》

《阿玛勒火》

大家都在搜:
本文网址是: http://www.mingzuwu.com/v/1910.html